急性中毒—金属元素(十四)
三、碱性金属
(一)概述
碱性金属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过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还有氨和氢氧化铵等。
该类物质易溶于水,PH>7,对人体有腐蚀性和刺激性。主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眼进入人体。各种物理形态均可造成损伤。其毒性如下:强碱具有腐蚀性、穿透力和弥散力,侵入人体后使受害组织液化并继续侵入组织深层,从而使组织损害持续加重。
强碱的损伤主要是由于组织蛋白形成变性蛋白,生成易溶性的胶装碱性蛋白盐,也可使脂肪组织皂化而化,从而使得碱性物质更易深入组织。同时碱也能使组织脱水坏死,并因此释放热能并使组织受到热损害。
碱性创面特征同碱的性质、浓度、接触时间有关。不同创面可有创面潮红、白色或起小水疱,暴露创面干燥后呈褐色、有肥皂状或皮革样改变、创面较深、往往都在II°以上。创面接触时间越长皮肤越硬,皮革样约明显。一般来说PH<11.5的碱性化合物不导致胃肠道损伤。碱吸收后可发生神经系统、心、肝、肾损害。这种损害比酸更严重。
(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大量的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氢氧化钠以皮肤、眼灼伤多见,其次为误服,呼吸道吸入少见。
皮肤损害:灼伤导致边缘不规则、广泛坏死的溃疡,疼痛剧烈,易化脓感染,不易愈合。大面积灼伤可导致MODS;可发生皮炎,局部红斑、丘疹及水疱。
眼睛损害:结膜充血,角膜灼伤、溃疡、穿孔,虹膜炎,易继发感染,常导致眼球萎缩。
呼吸道损伤:鼻腔干燥、咽部充血、化学性气道、支气管炎。可有咳嗽、胸闷、胸痛。双肺哮鸣音。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多、增粗。严重者可导致化学性肺炎。
口服中毒:口咽及食道烧伤,胃部绞痛,呕血。易并发MODS。
处置:
脱离环境,大量清水冲洗不少于30min,继之用2%硼酸溶液冲洗。
皮肤接触:清水冲洗后再用5~10%硫酸镁、或3%硼酸溶液湿敷。大面积灼伤应清创,清创坏死组织,创面干燥暴露,尽早切痂植皮。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冲洗。球结膜自血疗法(自身静脉血1ml即刻球结膜下注射),也可用维生素Cmg球结膜下注射。
口服: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最简单是立即口服0-ml清水,稀释强碱的浓度。然后口服蛋清、牛奶或植物油。一般禁止催吐和洗胃,也有认为氨水浓度不高,早期胃穿孔之前谨慎使用牛奶或3%硼酸人工轻柔洗胃,每次量少,并保留胃管,及时吸出坏死组织,以及监视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日渐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