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孩子发烧较多,一遇到孩子生病,家长心急火燎,急于给孩子退烧,而且总认为输液来得快。不输液的话孩子是不是会加重变成肺炎呀,我的孩子以前每次生病都要输液的,这次不输是不是好不了呀。
那么,孩子生病了倒底该不该输液呢?医生提醒家长,一发烧就给孩子输液其实并不合适。
郑州市三院儿科主任程淑华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或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热,盲目退热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疾病的诊断。
孩子一旦发烧,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输液需经多道手续和器械,难免被感染,输液越多,发生药物过敏的机会就越大。
输液针对细菌型的感染比较有效,而且对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更有效,这时选择抗生素输液可以进行较快的治疗,但普通的细菌型感染吃点药就足够了。在孩子发生病毒感染时更多的是靠自身抗体来抵御,药物只是起辅助性作用。
尽量用物理降温国外儿童保健专家认为,在38.5℃以下一般推荐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温水加酒精擦浴等。因为所有的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1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吃退烧药,只能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进行。如在室内放置冰块、洒水或用空调使室温降至22℃~25℃之间;松解衣被。当体温超过39℃时,可以枕冷水袋,或用33℃~35℃的温水擦前额、四肢、腹股沟或腋下。在家里最好不用酒精浴,因为新生儿皮肤薄嫩,毛细血管丰富,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若方法掌握不当,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入血,发生酒精中毒性脑病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的体温极易受到外界影响,降温过度反而会导致体温不升。所以在降温时应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一旦恢复正常应立即穿上衣服,包好包被。如经以上处理无效或体温又复升的,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其实输不输液,家长不要自做主张,决定权掌握在医生手里。如果病情较重,医生会建议家长输液治疗的,而大部分患病的孩子是不需要输液的。输液相比于吃药来说,优势在于补水,孩子如果有明显脱水又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下是最好输液治疗的。疾病的恢复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比如一个肺炎的恢复过程是7天左右,不会因为输液治疗了它就会3天好,因些输液治疗恢复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一旦孩子生病,初期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如果过几天医生说是肺炎,这不是因为没有输液而加重了,而是起病初就是肺炎,只是症状没有反应出来。输液没有依赖性,经常输液的孩子再生病还是可以不输液的。
输液意想不到的危害:
1、加重肺部负担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
2、产生耐药性
常输液还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概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3、不良反应速度快
药品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口服的片剂、胶囊剂等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比较轻,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杂质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或过滤掉了。当静脉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
比较严重和紧急的情况才需要输液:
1、严重的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猩红热、阑尾炎等。
2、脱水比较严重:比如孩子肠胃不舒服,腹泻和呕吐都很严重,又吃不进去东西,为了避免脱水严重,这时候需要输液。
3、哮喘发作:宝宝的哮喘发作情况比较紧急,如果不及时用药,有窒息的危险,此时可能需要立即向身体内注射一些平喘的药物。
4、比较紧急的疾病:比如喉炎,喉炎的发病比较急,需要尽快向身体内输送一些抗生素或者激素类的药物,以避免情况恶化。
5、比较严重的皮肤过敏:比较严重的皮肤过敏,会让患者觉得全身奇痒,非常难受,这时候需要输液帮他立即缓解症状。
医生认为不必输液的情况:
1、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一般不需要输液,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随时监测体温;
2、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度以下,精神状态好;
3、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者;
4、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5、手足口病或疱疹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专注优质育儿生活创造!打造时尚安心的育儿平台!改变万千妈妈的育儿理念,提供更安心、更舒适的优质育儿生活!为所有宝贝们和整个孕期的幸福时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