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成因
一、淋溶——蓄积作用
我国面积较大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都是典型的冲湖积成因沉降盆地,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位于地势较低处,主要通过淋溶——蓄积作用形成局部地下水高砷。
内蒙古病区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南麓倾斜平原地势低洼处,病区绵延千里,病区北部有狼山、大青山古老变质岩系,砷含量为10—60mg/kg为地壳平均含量的5.5~33倍,是病区高砷环境原生物质的来源。
二、富砷矿对流经水的污染
砷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各种岩矿中,往往是硫、铁、金、银、铜、汞、铝、钴等有色金属的伴生矿,因此,当水流经这些岩矿时砷便被溶于其中,使水砷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当人类以溶有大量被砷污染的水作水源时,便会造成机体慢性中毒而形成地砷病病区。据调查发现泉水砷含量一般均较高,特别是温泉水。内蒙古白音臬病区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典型病区。该村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山区,周围有毒砂矿,富含砷,而白音臬村是个山谷地,属于一个小流域,由上游源头至下游地下水砷含量依次为0.55mg/L(山泉水)0.16~0.28mg/L(白音臬营村井水)、下游5公里处并水砷则为0.mg/L。显然泉水经富砷矿流出溶解了大量的砷,受自然污染的水从上游往下流时,水砷含量逐渐降低。
三、水源的含水层为富砷的湖沼相地层水
据内蒙古病区水文地质调查发现,有的地砷病病区距今几万年以前是个大湖,在上更新代以来湖水逐渐退缩,到全新世在低注地留下若干个独立的湖沼注地,这里成了携带含砷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排泄带,其砷的富集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结果;同时湖泊内的生物,在体内富集了大量的砷,经过浸长的历史时期,一代代生物遗体腐烂生成富砷的淤泥质,即现今病区高砷含水层。一些学者在对内蒙古巴盟杭锦后旗地砷病病区水质调查时,对砷的价态和形态分析时指出,湖相层积甲烷菌所致的厌氧环境,特别有利于三价砷的形成(占70%~90%)。由于有机物在甲烷菌的作用下,有沼气形成,井水中可见有气泡,甚至可燃,水中溶解氧低、化学耗氧量高,加之局部的硫、铁元素对碑的富集有利,所以造成局部村落井水含砷量过高。
摘自——《地方病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