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南江乡土桥村一家八口昨日食用野生菌中

昨夜凌晨,医院急诊科接收了一家八口食物中毒的患者。这一家人系南江乡土桥村人,于昨晚七点左右食用了自家采的野生菌后,均不同程度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于是拨打急救。

参与急救的医生介绍,这八名患者送入急诊时,有一名已经休克,其余七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昏迷等症状,经医院急诊科医生全力抢救,现在已经无生命危险。其中一名症状较轻的已经无大碍,有三名患者留院观察,另外三名较为严重的住院治疗,当晚休克的那一名患者现在重症监护室。

记者了解到,当晚这一家人食用的野生菌是他家的老人自己在山里采的,这是一种白色的蘑菇,老人之前也没有见过,但看到蘑菇长得非常好就采回来。烹煮时,他们按照民间烹煮野生菌的方法放入了大量的蒜瓣一起煮,蒜瓣始终呈现白色,并没有变黑,于是他们就大胆的食用了。但没过多久就出现中毒迹象,其中老人的孙子只食用了两瓣蒜,因此症状也是最轻的。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最近是食用野生菌的季节,医院接收的因食用野生菌中毒患者也非常多,因此大家在购买或自采野生菌时一定要注意。

延伸阅读

当前正值各类野生菌生长季节,也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为避免或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小编收集整理了“夏秋季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攻略以及可食用菌类图片,希望能给各位朋友提供参考。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季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者经一般对症治疗,多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者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水样便可伴黏液,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就会发生食物中毒。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三)生长环境因素。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的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四、有毒野生菌的辨别

  据了解,在我国毒蘑菇约有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亩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五、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即使对自己熟悉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食用时也不要混合,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对购买和采摘来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三)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四)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六、食用野生菌中毒后自救方法

  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注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物质东西刺激其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四是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灌水,防止窒息;

五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记者丨孔荣荣

编辑丨马洪艳

编审丨韦国刚、未名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开阳在线(ID:kyccoo)









































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成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khmg.com/yf/116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