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病
●大纲要求: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及确诊依据 (6)病原治疗及赫氏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7)预防 ●最重点是什么? 1.病原学、传染源 2.临床分型 3.血清学特异性检查 4.病原治疗及赫氏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一、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菌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微需氧菌。生长缓慢,培养基上1周才生长。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l~3个月。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行类型
稻田型
雨水型
洪水型
传染源
黑线姬鼠
猪、犬
猪
携带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
波摩那群、犬群
波摩那群
临床类型
单纯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
单纯型
单纯型脑膜脑炎型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很小。 (二)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钩体主要从动物尿排出,污染水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人。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夏秋季(6~10月)为流行高峰。农民、渔民、屠宰工等易感。 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日,一般l0日左右。 临床分型
单纯型(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
①急起发热,39℃左右,②腓肠肌和腰背肌疼痛;③腓肠肌压痛明显,重者拒压;④结膜、咽部充血,软腭出血点;⑤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触痛;⑥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
肺出血型
呼吸道症状
黄疸出血型
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肾衰是主要死因。
肾功衰竭型
极少单独存在,多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存在。
脑膜脑炎型
少见,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
后发症:少数患者在热退后一段时间,由于迟发性变态反应,出现后发症。 ●后发热:热退3~4日后再次发热,体温38℃左右,经1~3日可以自愈。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 ●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症状及体征,但检查无异常,预后好。 ●眼后发症: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巩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 ●闭塞性脑动脉炎:因反应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而出现偏瘫、失语,可为短暂反复发作。多数患者l~2个月后恢复正常。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部分患者尿常规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及管型。 3.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简称显凝试验或凝溶试验)是临床最常用的试验。病后一周出现阳性,效价≥1:有参考价值,此试验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但抗体出现较晚,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4.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 5.血培养生长缓慢,1周才生长,阳性率20%~70%。 6.核酸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可检测学、脑脊液、尿液中的钩体DNA(特异、敏感、快速) 7.胸部X线检查:肺出血型病人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散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阴影。 五、诊断及确诊依据 1.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确诊有赖于病原体分离或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六、治疗 (一)病原治疗 1.首选青霉素,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6小时一次,连用5~7日。为避免赫氏反应,青霉素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2.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8小时l次。疗程为5~7天。 3.四环素0.5g日4次口服,疗程均为5~7天。 赫氏反应的诊断 首剂青霉素G治疗后2~4小时,患者突然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热退,可伴血压下降或休克。部分患者因此病情加重,诱发肺弥漫性出血。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所致。 赫氏反应的处理 ①立即输液并静点氢化可的松mg,同时用异丙嗪等镇静剂,并物理降温。 ②肺出血型氢化可的松~mg加到l0%葡萄糖中点滴,酌用强心剂等。 (二)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三)对症治疗:肺大出血、黄疸出血、肾功衰竭及脑膜脑炎的对症治疗。 (四)后发症的治疗:眼后发症可采用散瞳药,局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闭塞性脑动脉炎可给血管扩张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七、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灭鼠;圈养猪,加强检疫,疫苗预防注射;消灭野犬,栓养家犬。 (二)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疫水接触。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1.预防接种:重点疫区人群、接触疫水较多者、新入疫区者,预防接种疫苗,免疫力可维持一年。 2.预防治疗:口服多西环素(强力霉素)mg,每周1次或肌肉注射青霉素G20万U~40万U,每日2~3次,连用2~3日。 例题: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什么时候在外周血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 A.发病第1周内 B.发病第2周内 C.发病第3周内 D.发病第4周内 E.发病第5周内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例题:钩端螺旋体病实验室血清学试验,哪种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A.凝集溶解试验 B.红细胞凝集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乳胶凝集试验 E.红细胞溶解试验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例题: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关键性措施是 A.隔离病人,管理牲畜 B.消灭鼠类,注射钩端螺旋体菌苗 C.保护水源和饮食,防止感染 D.避免用河沟和池塘的污水洗澡 E.用石灰水改变农田水质后消灭钩端螺旋体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钩端螺旋体病特点: 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起病急、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肿大等。重型可有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确诊有赖于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第五节 伤寒
●大纲要求: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肠道病变特点 (4)诊断及确诊依据 (5)临床表现 (6)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 (7)病原治疗 ●最重点是什么? 1.传染源 2.肠道病变特点 3.临床表现 4.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 ●最难点是什么? 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于D群沙门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检测血清O抗原和H抗原相应的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诊断。vi抗体主要用于调查伤寒带菌者。 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起重要致病作用。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排菌期限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 例题:能使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传染源是 A.伤寒的极期病人 B.潜伏期末的病人 C.恢复期带菌者 D.缓解期带菌者 E.慢性带菌者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三、病理变化及特点 例题:伤寒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A.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B.心肌坏死 C.骨髓受抑制 D.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E.肝细胞广泛坏死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例题:伤寒最具特征性病变部位在 A.肝、胆囊 B.肠系膜淋巴结 C.结肠 D.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 E.乙状结肠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日,一般10~14日。 1.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自然病程为4~5周 (一)初期(侵袭期):病程的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在5~7日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 (二)极期: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型,热程可持续2周或以上。 2.神经系统: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表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 3.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4.玫瑰疹:部分病人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多见于胸腹背部。多在2~4日内消退。出汗较多者,可见水晶型汗疹(白痱)。 5.消化道症状:腹胀、便秘多见,约10%患者腹泻,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6.肝脾大: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三)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系统症状减轻。本期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患者食欲恢复,要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临床类型: ●轻型: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或曾接受疫苗的患者。 ●迁延型:常见于原有慢性乙肝、胆道结石、慢性血吸虫病者。 ●逍遥型:发病初症状不明显,能照常生活、工作,部分患者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诊断。 ●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 几种特殊情况: 小儿伤寒: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起病急、恶心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明显,易并发气管炎或肺炎。外周血象可升高。 老年伤寒:症状不典型,发热不高,病程长,易并发气管炎或肺炎、心衰,病死率高。 再燃: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又重新升高,症状加重,血培养阳性。 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症状轻,并发症少。血培养阳性。 五、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血小板下降应考虑DIC及溶血尿毒综合症。 (二)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 2.骨髓培养: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稍高,可达80%-95%。如应用抗菌素血培养阴性,骨髓培养更有助于诊断。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最高。 4.尿培养:初期多为阴性,病程第3-4周阳性率仅为25%左右。 (三)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 常开始于病程第二周,第3-4周达高峰。 ①“0”抗体凝集价在≥1:80,“H”抗体在≥1:有诊断意义; ②疾病过程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呈4倍以上者更有诊断价值; ③若只有“0”抗体凝集价上升,而“H”抗体不升高,可能为疾病早期; ④仅“H”抗体升高而“0”抗体不增高者,提示从前患过伤寒或有伤寒菌苗接种史,也可能是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⑤约10%伤寒病人肥达反应假阴性 六、并发症 (一)肠出血:最常见,多见于病程第2~3周。轻重不一。 (二)肠穿孔:最严重,多见于病程第2~3周。穿孔前常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右下腹突然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快、体温与血压下降。随后出现腹膜炎征象,体温再度升高,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血白细胞增高伴核左移。 (三)中毒性肝炎:多见于病程1~3周,特征为肝大,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ALT上升,随病情好转肝损害恢复,一般在2~3周内恢复正常。 (四)其他: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等。 例题:男性29岁,发热7天,食欲减退,乏力,腹泻,腹胀。起病后曾先后自服氨苄西林及喹诺酮类等药,发热仍不退。体检:腹部胀气,脾肋下1cm。血白细胞2.6×/L。高度怀疑伤寒,为进一步确诊应检查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粪便培养 D.尿培养 E.肥达反应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例题:男性30岁,发热7天,伴纳差、腹胀,患病前有涉水史。体检:T39.8℃,P84次/分,脾肋下2cm。血白细胞3.6×/L,中性粒细胞55%,淋巴细胞45%。那种诊断可能性大A.流行性感冒 A.流行性感冒 B.斑疹伤寒 C.粟粒性结核 D.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例题: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心肌炎 D.血栓性静脉炎 E.肺炎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七、诊断及确诊依据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1.流行病学依据 2.临床依据 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 3.实验室依据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与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多用物理降温 2.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50%甘油或液体石蜡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3.腹胀:少进食豆奶、牛奶等产气食物,可肛管排气,禁使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药物。 4.腹泻:低糖低脂食物 5.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三)病原治疗(疗程均为14天) 1.氟喹诺酮类: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 2.氯霉素:应密切观察血象,尤其粒细胞减少。可见血小板减少、再障。 3.头孢菌素:少数病人疗效不佳,不作为首选。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禁食。使用止血剂,根据出血量输入新鲜血液。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及时手术治疗。3.中毒性心肌炎: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心肌营养药物。如出现心力衰竭,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伤寒特点: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确诊依靠血培养或骨髓培养。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白癜风怎麽治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